【周而复始】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展在上海马利艺术中心开幕!
【周而复始】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展即将在上海马利艺术中心开幕!
【序】
我们为什么需要“丹培拉”?
马路
“丹培拉”(Tempera)不是地名,不是人名,它是一种绘画技法,以含有水、油成分的乳液为媒介剂,有不同的种类。
丹培拉是油画(油彩)的前身,许多西方绘画名作都是用丹培拉的材料和方法画的。后来,油画之所以取代了丹培拉,成为欧洲绘画的主要手段,其原因大概不离“多、快、好、省”的实用原则。油画的操作显然比丹培拉容易,保存也便利得多,其油膜所形成的釉面很诱人,一方面加强了色彩的层次,另一方面由于釉面的透明层所产生的折射,造成了幻觉空间感。
有了釉面就像瓷器,没有釉面就像瓦盆。比丹培拉更早的绘画材料胶彩,是水性的,我们现在常用的水彩、水粉属于此类。油画的不可逆、干燥后色层的坚固无疑是巨大的优势。但是,优点总是和缺点同时出现。
丹培拉是介于油画和胶彩之间的,这是从效果上说,也是从媒介剂的角度来说的:油画用油,胶彩用水,而丹培拉是水和油结合的。丹培拉有油的成分,也有釉面,但不像油画那样光亮,它的光泽是收敛的,类似于包浆,而不是漆膜,不注意就看不到。
丹培拉的缺点不少。首先是操作程序复杂,若是户外写生几乎不可能,前期准备也是耗时耗力,作品完成后画面娇嫩,对保存条件要求高。丹培拉的不方便,既在其手工,又在其多层罩染的间接的绘画方法,因为含水而干燥较快,不会吸油,较适合多层画法。让每一个色层都能起到必要和必然的作用,是丹培拉的特点,也是其魅力所在。与覆盖式的修改有本质上的不同,它要求在绘画的过程中做更多的分析和预判。
作为古老的绘画手段,按理说早该被淘汰了,它怎么能够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?技术进步大家都忘了吗?透明与不透明、半透明是可运用的表现语言。丹培拉的质地细腻、温润,用一个冠冕堂皇、不犯错误的比喻,那就是丹培拉的质感很像“玉”。而对玉的喜爱是中国人最独特的审美,丹培拉虽然不是玉,却有着与玉相同的视觉效果。丹培拉绘画由于审美上的暗合会更便于我们的理解,让我们从与西方审美不同的角度去肯定、发现和利用丹培拉的可能性。
与油画的模仿再现对象的能力,直接地描绘和表达,方便、牢固的实用主义的选择不同,丹培拉的“玉”的审美是理想主义的,是不卑不亢的,是讲求中道的,讲究分寸和度量的。今天,把几百年前的古老的绘画技术拿出来审视和研究,远不仅是技术上的和视觉效果上的需要,其意义在于观念上的新趋向,是对流行的实用主义审美的反思。这样,材料技术的选择就有了思想的背景,技法的使用是以观念为标准的。
即使是再过几十年,绘画也未必消失。反方向的发展也是一种可能。越是科技水平,自动化、工业化、电子化、信息化的程度越高,手工的、与身体关系密切的、个人的、静态的,其价值才能越来越彰显,因为绘画 不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,不是可以不断复制的,不是追求确切无疑的,而是由此及彼的、感觉的、感悟的,由感悟而思虑的。实用主义自然“实用”,理想主义心怀“理想”,各有所谓,各有所为。丹培拉有许多种,理想也有许多种,没有唯一。
丹培拉用古老的方式,给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,在新的可能性中,我们有可能发现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的新的理想。
这是我们需要丹培拉的理由。
2016年2月6日
马路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兼油画系系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人大代表 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部分参展作品

曹吉冈《山影》100×120cm 木板坦培拉 2002年

陈树东《风雨行-甘南记》100×110cm 2015年

党朝阳《迹系列之三》90×120cm 综合材料 2007年

贾善国《封存的记忆》120x120cm2012年

康蕾《后台随笔1》坦培拉40×40cm2010年

李强《绿数》100×100cm 2010年

曲鸽《M女孩》60×60cm 综合材料 2012年

夏理斌《远山的绿》100×80cm2008 2015年 油彩丹培拉

熊祖国《红山》45×63cm 2016年
【周而复始】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巡回展(上海站)
主办
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
上海马利画材销售有限公司
开幕时间
上海马利艺术中心 :2016年3月29日下午4时
展期时间
上海马利美术馆:2016年3月29日~4月19日
地址:西康路850号